新闻中心

从总书记下田,看粮食安全的“加减法”

日期:2023-05-15 10:46:28 浏览:
粮食安全,国之大者,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。到基层调研,田间地头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之一。风吹麦浪,小满将至。这一次,总书记走进河北省沧州市的旱碱地麦田。
 
 
5月11日上午,习近平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,同种植户、农技专家亲切交流。
 
半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“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”被摆在建设农业强国头等大事的位置。办好这件“头等大事”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”。
 
增产、减损,一增一减,“加减法”里是保障粮食安全、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方法论。
 
地为粮之本。做好“加法”,要向土地要潜力。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,比如盐碱地开发。
 
盐碱地,也就是沧州当地老百姓口中的旱碱地。在耕地资源本就紧张的我国,盐碱地有15亿亩,其中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。如何唤醒这笔“沉睡”的财富,习近平总书记深为牵挂。
 
2021年10月,山东东营市黄河口,昔日盐碱地正变为年轻的沃土,总书记走进黄河三角洲农高区。“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,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。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,对保障中国粮仓、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”,总书记勉励道。
 
这次河北之行,总书记来到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,了解盐碱地整治、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。他强调,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,是一个战略问题,必须摆上重要位置”。
 
藏粮于地,也要藏粮于技。做好“加法”,还要向科技要潜力。“耕地就那么多,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。”
 
此行,习近平总书记在麦田里同农技专家、种植户亲切交流,询问旱碱麦产量、价格、品质、收益等。
 
“种、肥、播、管”,离不开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,也少不了科研工作者的贡献。谈到盐碱地综合利用,总书记嘱托,要“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”“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”。
 
“我反复思考,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,就是农业现代化,种子是基础。”2020年12月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,总书记专门强调了“种子”问题。“这设备那设备,这条件那条件,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!”
 
一粒种子,浓缩着保障粮食安全的深邃考量。正如总书记所言,“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,才能端稳中国饭碗,才能实现粮食安全”。
 
中国种、中国粮,端牢中国饭碗里有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,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,也有“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”的智慧美德。
 
一组数据,彰显“节粮减损”何其重要:
 
据有关机构估算,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.7%,约9200亿斤,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,就够1.9亿人吃一年。
 
一个现状,彰显“节粮减损”何其紧迫:
 
看生产,我国人多地少、环境约束趋紧,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,但越往前走越难;看需求,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,已是不小挑战,何况消费还在不断升级,粮食需求刚性增长。
 
减损也是增收。食物采收、储运、加工、销售、消费的每个环节处理不到位都容易出现损耗。防止“跑冒滴漏”,中办、国办2021年10月印发的《粮食节约行动方案》,从生产、加工到消费等各个环节提出要求。
 
节粮也是增产。“浪费之风务必狠刹!”“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,切实培养节约习惯”……对浪费粮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,并以身作则倡导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的新风尚。从开展“光盘行动”到提倡健康饮食;从宣传教育到制度约束,节约粮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。
 
“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,不要说剩饭,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。”家风化雨润物无声。
 
因为扛过锄头挥汗如雨,所以更知粒粒皆辛苦;因为过过苦日子,所以立志让人民过上好日子。
 
走在田埂上,沃野铺展,脚步坚实。做好粮食安全的“加减法”,挑上农业现代化这根“金扁担”,14亿多人的中国饭碗越端越稳、越端越牢。
TOP